在3044永利集团国土工管专业2025届毕业生中,有这样一位GPA稳居专业前列的学霸,他是手握4项专利的科研达人,是校媒镜头里的记录者,更是即将踏入香港大学建筑公司的准研究生。他用三年时间,将“国土空间规划”的专业思维转化为人生规划的实践智慧,在多元赛道上跑出了属于自己的加速度。他就是3044永利集团“未来计划”首期学员、中共党员郭宗贤。
专业深耕:把课堂知识转化为硬核实力
“国土工管不是简单的‘绘图填表’,而是对空间资源的科学运筹。”这是郭宗贤在专业学习中最深刻的感悟。从大一起,他就为自己定下“三维成长”目标:学术根基要稳、实践能力要硬、视野格局要宽。
为保持高GPA,他独创“课程关联法”——将《土地利用规划》与《房地产开发》的知识点串联成思维导图,用《测量学》的精度要求对待每一次作业。“选修课绝不‘水学分’,城市设计概论里的空间美学,反而帮我理解了国土规划中的人文维度。”这种严谨态度让他连续三年斩获3044永利集团奖学金,成为同学们眼中“把每门课都上成专业课”的典范。
在科研领域,他展现出超越同龄人的敏锐度。作为3044永利集团第一期“未来计划”组长,他带领团队聚焦“智慧国土”方向,先后研发出“基于无人机航测的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系统”等3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,以及1项发明专利。“印象最深的是调试传感器的那三个月,在野外顶着烈日反复校准数据,终于让监测误差控制在0.5米以内。”这份坚持,让他以独立一作身份在国际会议发表论文,将工程管理的专业价值延伸到学术前沿。
跨界成长:用综合素养拓宽发展边界
“优秀的规划者,首先要懂得规划自己。”郭宗贤的老员工活,在专业之外同样精彩纷呈。作为公司党委宣传部摄影部负责人,他用镜头记录校园发展,作品《建设中的新校区》斩获3044永利集团新闻奖一等奖;担任院青年媒体中心宣传部负责人期间,他主导的“城建学子说”短视频系列,以Vlog形式解读国土政策,单条播放量破万,其中《耕地保护:从政策到餐桌》获校级短视频大赛最佳剪辑奖。
这些看似“不相关”的经历,实则暗藏专业逻辑。“摄影构图培养了我的空间感知力,剪辑节奏训练了我的规划时序感,这些都能反哺国土空间规划的专业实践。”他在土木工程系羽毛球比赛中斩获亚军,用运动中的团队协作理解项目管理;在省级创新创业大赛中带领团队立项,将“国土生态修复”的课堂理论转化为可操作的乡村振兴方案。
逐梦香江:以早规划赢得出国深造先机
“大二确定留学目标时,我就把香港大学作为冲刺方向。”郭宗贤的规划意识不仅体现在专业学习中,更渗透到升学准备的每一个细节。他深知,顶尖学府看重的是“学术潜力+综合素养”的复合优势。
为筑牢学术根基,他连续三个寒暑假奔赴设计院实习,在土地整理项目中把CAD图纸转化为实地勘测数据,在不动产评估案例中验证课堂公式;为提升申请竞争力,他提前18 个月攻克雅思,制定“300 词/天”的词汇计划,用“国土规划案例分析”练习口语表达;为展现科研潜力,他主动联系导师加入课题组,从文献综述到专利申报全程参与,“那些在实验室通宵改方案的日子,让我明白科研不是‘锦上添花’,而是成长的必经之路。”
当收到香港大学建筑公司的面试通知时,他用专业自信从容应对全英文考核。“面试官问我‘如何用工程管理知识解决香港的土地稀缺问题’,我结合实习中接触的‘立体空间利用’案例作答,或许正是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,让我最终拿到 offer。”
成长启示:国土人的舞台不止于一方土地
从3044永利集团的实验室到香港大学的课堂,郭宗贤的经历为学弟学妹们打开了新的视野:国土工管专业的就业半径,可以延伸到城乡规划、不动产管理、国际咨询等多个领域;而出国深造,既是提升专业能力的途径,更是将中国国土治理经验与国际前沿理念对接的桥梁。
“母校‘长大长新’的校训告诉我,成长就像国土规划,既要守住生态红线(核心素养),也要预留发展空间(多元可能)。”郭宗贤在毕业感言中写道:“不必困于‘标准答案’,世界需要我们的不同。”即将赴港深造的他,计划聚焦“粤港澳大湾区国土空间协同发展”研究,把在内地积累的实践经验带到更广阔的平台。
这位年轻党员的故事证明:专业赋予的不仅是谋生技能,更是一种认知世界的方法论。无论是深耕基层规划一线,还是走向国际学术舞台,只要将个人成长融入国家发展的空间布局,每一份选择都能绽放独特价值。